全国服务热线:400-080-4418
facebook已成神话,虽然我一直怀疑它的市值有50%泡沫,不过其实后facebook时代崛起的中国SNS们,才更有看头。
校内——基于朋友内容分享
我看过搞笑的视频源于校内网——虽然视频是youtube的;
我看过完备的车标相册源于校内网——虽然它们收集自互联网的各种犄角旮旯;
我所知的货正价靓的淘宝店铺得知自校内网——虽然马云同学并不做这种类型的归纳;
我看过搞的段子
让我流多眼泪的电影
记得牢的座右铭
如果你一个星期登陆两次校内的话,可能这就会成为校内带给你的效果。这些经典的东西,如果它们不出现,你也许一辈子不会想起来去寻找,但一旦它们就这样神气活现跳到你的眼前,原来生活可以这么有趣和令人惊奇。就像街角的橱窗,你不会知道下个转角,有怎样的好玩好看在等待。
话说校内似乎并没有打算做成一个以分享为专长的SNS,它紧跟在facebook身后,连页面格局都不敢随便改动,同样跟着facebook,在盈利模式的大坑里兜兜转转。是的,facebook尚未盈利,校内豆卖的也挺凄惨的。
关于盈利模式的永恒命题已无需再扯,在互联网行业,第一桶是金的地方,第二桶往往就是土,第一桶是土的地方,搞不好第二桶挖到金子。硬抄facebook,校内毫无前途。
但它的分享功能给了我很大启发,为什么校内可以做起来分享而51、5G、蚂蚁或者一起什么什么的统统都不行,是因为用户,只因为用户,校内抄facebook只抄对了一点,就是先从大学生入手。
大学生,是天然有圈子(班级)的那群人,是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的那群人,是时间充裕的那群人,是渴望各种新鲜内容的那群人,是乐于展示自己信仰的那群人,是什么人都有的那群人。
所以,校内不是51和蚂蚁,以头像的好看程度作为加好友的标准,校内也不是5G和一起,从头到脚彻彻底底的IT人士。
校内胜在那点已经长成却还遮掩的羞涩,那点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太懂的好奇心,那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轻松心态,那点时不时喜欢空感慨一下又不知感慨什么的理想主义情怀。
其本质是,它集中的不是一个抱有同一个目的的人,不是从事同一行业的人,它集中的是处于人生同一阶段的人。因为谈论专业大家都不能互相听懂,不能务实,于是务虚。如果务实是互联网信息的体现,务虚才是互联网娱乐存在的理由。
谁不爱看身边或曾经的同学好友热心地分享给你的内容呢,毕竟我们至少有那么长时间的亲密时光,有过共同感兴趣的那么多事情。
开心——朋友的朋友的朋友…,不要内容,只需捣鼓
我很少有朋友能在开心上保持每天上线的频率达两个月之久——即使你可以一天挪两次车位,换一次房子。我曾经在开心上不亦乐乎的玩了一个月,然后终于很懒的让我的所有车子都处于找车位的状态了。
当一个人朋友很多时,他/她也许会在拉力赛、买卖好友和占房子上面逗留很久,当然这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无聊(无任何贬义)程度。
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只是存在于开心每个角落的权限设置,你甚至可以通过它们,简单地选择公开或不公开,公开给谁不公开给谁,来重塑你在某个人某群人和所有人眼中的形象。
这个世界上有1/3的闷骚的人,你别不信。他们羞于表达,吝于词句,戴黑框眼镜,初次见面时总是竭力寻找寒暄的话题,在跟你打招呼时还有点结巴。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他们,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风情。我相信人人都有表达的欲望,开心的长处在于,它让表达变得很简单。
你不需要写日记,也不需要上传照片,一切累手累心内容生产活动都可以与你无关,你唯一要做的只是在诸多的选项中选择一个,并决定你是否要公开你的选择。
有的人平常很闷,但所参与的所有投票都会公开;有的人天天都很阳光,个人主页上却是一片空白——很可能他每天都在,只是他什么都不想人知道。有趣的差别,你看,大多数人在某种情况下都要保持一定的平衡。[Page]
投票是被登峰造极应用的典范,它基于开心全网,同时基于一种会被无限传播的机制——只要简单地选一个选项,并且没有勾掉那个“显示在好友动态里”前面的对勾,它就会出现在你所有好友的动态里,以此类推,一道题是有可能随着人际网络推向全网的。因为这种特性,投票也是facebook类的SNS的典型应用。
所以现在可以看清的是,应用并不是SNS的利器,好友动态的结构才是,所有动态都通过这样的渠道被传播,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内容,不需要用户额外去创造内容来维持这个网络的生存——我现在相信,facebook成功的根基,首先并不在于开放的第三方平台,而在于积极主动的好友动态。
更妙的是,好友动态不仅是内容,而且是内容后的内容,它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往上翻的列表,而是列表背后基于各种关系的揣度和调侃,在以上班族为主要群体,以同事为主要好友群的开心网中,这种结构颇有正中下怀的姿色。
所以,大多数采取开心网投票推广机制的应用,都会如同投票一样火爆,好例子是后来推出的真心话大冒险,只不过真心话是一对一的对赌,而投票颇有公诸天下之势。
但是以动态为内容只是一种理想状态,有的人好友过多,或者他的50个好友中只有几个人非常活跃,这就会导致好友动态上永远只有特定的几个人或者5分钟前的动态的情况。其实仅仅依靠首页那2/3界面的好友动态,完全无法支持无聊而热情的开心网用户的持久关注,争车位、买房子的引入,加入了简单易懂的游戏规则,把这种好友动态的元素扩散到游戏和活动里;动他一下,满足了用户和好友之间简单的沟通和回复;账单、记录和相册满足了用户小小地show themselves的潜在愿望;电影、读书是向豆瓣效颦而未果的倒霉孩子,而像写日记这样太过内容取向的应用,则基本不会被采用——它只是一个应景之作,就好像桌子必须有腿一样无奈。而开心网的那些看似低档的应用,没有一个是真的无聊的,它们成功延续了开心网用户们的热情。
有“内容”,有调侃,有活动,有猜测,白领们会在前一个月内,玩得相当high。
豆瓣——资源索引
长久以来我很疑心,豆瓣叫做SNS吗?不然它应该叫做什么?
有一个小组叫做“西红柿蛋炒饭组”,又有一个小组叫做“只爱麦当劳讨厌KFC组 ”,或者有个组叫做“买书如山倒,看书如抽丝”,就像百度贴吧,我甚至可以起个小组名叫“我只喜欢我的第一根脚趾头而不喜欢第二根”。但是豆瓣小组和百度贴吧的区别却在于,小组的分享基于所有小组成员的所有爱读的书、爱看的碟、爱听的音乐和收藏的豆列,而不仅仅是单薄的几行论坛标题列表。
小组不是豆瓣重要的东西,豆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豆列和收藏,其实,它从不直接分享内容,它只是告诉你一个名字,然后告诉你,在哪里可以买到它,要多少钱,以及,从别人的观点来看,它是怎么样的——这一点,至关重要。
嵌在这个浮华的物质世界里看似高雅的那点小情趣,豆瓣在其中氤氲浮动。
——我听到朋友网页里一首小提琴曲,长串长串的拉丁字母只看到了一个词,叫做Zigeunerweisen,我百度了一下,百度知道告诉我,它叫做流浪者之歌,并提供了试听,证明它是我听过的那首。在豆瓣搜索流浪者之歌,跳出N张CD和电影,选择小提琴CD,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搜索结果页面吧。标题栏、导航栏、页面左上是专辑、专辑介绍,右上是在哪里可以买到,往下走,左边是关于这张CD的标签(带链接)、喜欢这张专辑的人还喜欢——;右边是“谁听过这张专辑”以及相关“豆列推荐”;页面下部是关于这张专辑的评论。在这张网页上至少有4个区域把这张专辑和其他相关的专辑链接了起来,它们是标签、喜欢这张专辑的人还喜欢、相关豆列推荐和谁听过这张专辑。
结果就是这样的:我偶然间听到了流浪者之歌,那么我可以在半小时内找到十打以上该风格的资源。并且动用迅雷或电骡,通过免费的P2P/BT资源收归己有。[Page]
换一下,如果我想了解用户体验研究的领域?如果我想概览世界顶级的名车?如果我想知道一个明星的所有电影?
这个可怕又可爱的互联网世界,从初乱七八糟的海量信息,到所有的一切都被无形中链接,互联网发展的从来不是内容,而是组织内容的方式,话又说回来,只有合理的组织内容的方式,才能高速的带动内容增长。
豆瓣是典型的基于消费品而不是基于人而成长起来的人际网络,在这个奇怪又别扭的基础上,它将发展起属于豆瓣自己的文化,人的聚合和内容的聚合同步产生,它发展出了小组、活动、广场和九点这些分类别分偏好的小组,吸引那些热爱各种各样书籍、音乐、电影的人们——无论你有多么刁钻的胃口。
Copyright 2008 © 上海网至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11006570号-13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7386号